小婴儿高烧不退,心率飚至200,元凶竟是“它”!医生:幸亏抢救及时!
一天,河南省儿童医院新生儿内科接到急诊电话,一名1个月大的川崎病疑似患儿正被转运至医院。
接诊医师冯磊回忆,患儿沐沐(化名)入院时体温高达39.5℃,心率200次/分,全身遍布猩红样皮疹,情况十分危急。家长反馈,孩子已持续高烧4天。
冯磊立即安排物理降温,开放静脉通路,为患儿补液。新生儿内科副主任医师白琼丹迅速组织相关检查,并紧急邀请心血管内科专家会诊。检查结果显示,沐沐的冠状动脉已出现扩张,结合临床症状,最终确诊为“川崎病”。
确诊后,医生立即采取免疫球蛋白冲击治疗联合精准抗凝方案,并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监护。经过治疗,沐沐的体温逐步稳定,皮疹消退,各项指标趋于平稳,冠状动脉扩张明显回缩。住院10多天后,沐沐康复出院。
医生表示,川崎病是一种以心血管损害为特征的急症,若不及时干预,可能造成永久性冠脉损伤。
对于新生儿和婴幼儿而言,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病情进展可能更为迅速,危险性也更高。持续高热还可能引发休克、水电解质紊乱及凝血功能障碍等问题。一旦确诊,应尽早抗炎和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
认识川崎病
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急性婴幼儿发热性疾病,多发于5岁以下儿童。目前,其病因尚不不明,主要依据临床特征、全身多系统血管炎的表现以及超声心动图等辅助检查来确诊。
川崎病最大的危害是损害冠状动脉,是小儿冠状动脉病变的主要原因,也是成年后发生冠心病的潜在危险因素。
家长需警惕的“六大信号”
川崎病的症状多样,且早期症状可能和普通感冒或感染相似,家长需高度警惕:
1.持续高热5天以上,体温可达39-40℃,抗生素治疗无效;
2.双侧眼球结膜充血;
3.唇红皲裂,口腔粘膜及咽部弥漫性充血,杨梅舌;
4.全身出现多形性红斑,包括卡介苗接种处红肿;
5.手足硬肿,恢复期指趾末端膜状脱皮;
6.颈部淋巴结肿大,多为单侧无痛性,不伴红肿及波动感。
川崎病早治疗是关键
川崎病的治疗目标是控制全身血管炎症、减少冠脉损伤,防止冠状动脉瘤形成以及血栓性阻塞。目前主要治疗方法包括:
1.阿司匹林抗炎及抗凝治疗。一般需持续口服6-8周,如超声心动图正常,可停药;如有冠状动脉异常,需长期使用,直至冠状动脉正常。
2.静脉用丙种球蛋白。推荐早期大剂量应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通常在发病5-10天以内进行。
3.对于静脉注射免疫蛋白治疗无效或存在耐药的患儿,可考虑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出院≠结束!这些细节很重要
1.遵医嘱按时按量服用药物,不要随意更改药物剂量或停药。
2.注意休息,2~3个月内避免剧烈的运动,以防冠脉损伤。
3.应用大剂量免疫球蛋白治疗后,建议9个月之后再接种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风疹以及水痘疫苗,避免干扰疫苗的免疫作用。
4.注意预防患流感、水痘、腮腺炎等传染性疾病。
5.定期随访很重要。无冠状动脉病变患儿,需于出院后1、3、6个月及1~2年各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包括体格检查、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等)。发生冠状动脉病变患儿,应长期密切随访,每6~12个月检查1次,直至冠状动脉扩张或冠状动脉瘤消失。
来源:河南省儿童医院
编辑:王净丽 审核:荣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