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分钟,18次电除颤的挑战与重生——郑大一附院急诊医学部成功救治一名呼吸心跳骤停患者
“200焦耳,准备,除颤……
200焦耳,准备,再次除颤……”
近日,在郑大一附院河医院区急诊门诊,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死救援震撼上演。经过46分钟的不懈努力与精准施救,一名呼吸心跳骤停患者奇迹般地被十几名医护人员从死神手中抢了回来。

那是一个凌晨,李先生(化名)突感心脏剧烈疼痛,难以忍受,他迅速拨打了120急救电话。在急救车上,结合心电图检查,初步诊断其为“急性心肌梗死”。得知情况后,郑大一附院急诊医学部立即启动了胸痛中心绿色通道,为患者的救治赢得了宝贵时间。
7点09分,患者被紧急送达郑大一附院河医院区。然而,就在完善相关检查的过程中,意外突然降临!
7点20分,患者的心电监护仪发出刺耳的警报声,显示其心跳呼吸骤停。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抢救室医护团队迅速行动,立即组织抢救。在持续进行高质量的胸外心脏按压的同时,医护人员果断对患者进行了电除颤。然而,患者的病情异常顽固,反复出现室颤,心脏无法有效泵血,形成了极为凶险的“心室电风暴”。
“200焦耳,准备,除颤……200焦耳,准备,再次除颤……”抢救室内,医务人员轮番上阵,汗水浸湿了他们的衣衫,但他们的眼神却异常坚定。在持续进行电除颤及心肺复苏的同时,ECMO团队也争分夺秒地进行置管及上机相关准备工作。
8点06分,经过46分钟的生死较量、18次电除颤的艰难挑战,患者终于恢复了自主心律,复苏成功!这一刻,抢救室内的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但战斗远未结束!8点16分,ECMO团队顺利完成置管并上机,患者紧急接受了急诊PCI治疗。由于患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心脏功能严重受损,虽然恢复了自主心律,但仍存在心源性休克及重要脏器灌注不足等后续风险。为此,急诊内科、EICU、ECMO团队等多学科专家共同会诊评估,一致认为实施ECMO辅助治疗对于稳定患者病情、保证PCI手术安全性及促进心脏功能恢复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于是,决定继续为患者实施ECMO治疗,并将其转入EICU进行进一步治疗。
在EICU医护团队的精心治疗与护理下,第二天李先生就恢复了意识,心脏功能也逐渐好转。经过专家评估,李先生顺利撤离了ECMO,并转到急诊内科病房进行后续治疗。十一天后,李先生的身体体征稳定,各项指标均达到出院标准,顺利出院。出院之际,患者及家属为急救医学部全体医务人员送来了感谢信和锦旗,对医护团队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以及无微不至的关怀给予了高度赞誉。此次成功救治不仅彰显了郑大一附院急诊团队高超的急救技能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更体现了多学科协作在急危重症救治中的重要作用。
来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编辑:王净丽 审核:荣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