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列表
-
表彰先进启新程 凝心聚力开新局 | 河南省肿瘤医院举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总结表彰暨申报启动会
为总结202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工作,表彰先进,并全面部署2026年度申报任务,助力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河南样板”建设,10月21日下午,河南省肿瘤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河南医院)举行202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表彰大会暨2026年度申报启动会。
-
肝转移怎么办?河南省肿瘤医院肝转移瘤MDT门诊 “一站式”破难题
河南省肿瘤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河南医院)整合优质医疗资源,由肝胆胰外科、胃肠外科、肿瘤内科等多学科专家共同组建了肝转移瘤多学科门诊,为每位患者提供“一站式”的个体化诊疗方案,让晚期患者同样拥有长期生存甚至治愈的机会。
-
要命的不是肿瘤等疾病,而是无休止的“内耗” 专家:用“五会”法则,走向快乐生活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的宣传主题为“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河南省肿瘤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河南医院)肿瘤护理专家带领大家牢记会想、会说、会动、会吃、会做的“五会”法则,打破内耗,走向快乐生活。
-
别让肿瘤治疗伤了“心”,肿瘤患者更要关注心血管健康
靶向药物会引发血压波动,化疗可能导致心功能减退,放疗可能损伤冠脉血管,免疫治疗可能引发危重的药物性心肌炎。各类抗肿瘤药物都存在与冠心病的直接或者间接关联。所以要避免“生了肿瘤,栽在心脏”!
-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河南医院正式开诊 打造国家区域医疗(肿瘤)中心惠及中原百姓
9月17日,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河南医院正式开诊。
-
五年四次手术,肿瘤依旧复发,差点放弃的她在这里重生
60岁的冯奶奶五年间做了四次手术,肿瘤依旧复发。再次求医时,被多家医院拒绝。就在几乎失去希望之时,河南省肿瘤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河南医院)接下了这场“刀尖上的挑战”。
-
护理引领科普 健康点亮生活 | 河南省肿瘤医院2025年全国科普月活动精彩启幕
9月4日上午,河南省肿瘤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河南医院)门诊一楼大厅内暖意融融、掌声阵阵,以“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夯实科技强国基础——协同救护,应急有方”为主题的2025年全国科普月启动仪式在此举行。
-
中国肺癌治疗研究再登国际顶刊,河南省肿瘤医院王启鸣教授团队贡献突出力量
近日,国际权威医学期刊《自然·医学》在线发表了河南省肿瘤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河南医院)王启鸣教授团队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张力教授、方文峰教授等国内多中心肺癌研究团队共同完成的研究成果。
-
肿瘤比肾还大,还能保肾吗?TA选择“全国肾脏保护联盟共同主席单位”极限保肾
河南省肿瘤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河南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杨铁军团队通过高难度手术为双肾多发肿瘤,最大的肿瘤比肾脏还大,随时有破裂风险的35岁任女士极限保肾、重获健康。
-
2025年河南省“最美医务工作者”房佰俊:重新定义血液肿瘤 打开患者新生大门
房佰俊用三十年从医路告诉我们:医学,是科学,也是人学;医生,是救治者,更是点亮希望的人。
-
2025CACA华中整合肿瘤学大会在郑州成功召开
8月15日—17日,2025CACA华中整合肿瘤学大会在郑州圆满举办。
-
重磅聚焦 | 河南肿瘤放疗高地:把每一束射线都精准用在生命守护“刀刃”上
旭日升起,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河南医院(河南省肿瘤医院,以下简称“河南医院”)放疗科,暖黄的晨光与有条不紊的忙碌一同苏醒。护士推着治疗床轻声穿行,患者在家属陪同下核对治疗信息;放疗机房内,物理组组长、高级工程师娄朝阳正对着加速器的屏幕调试参数。 这里没有急诊室的紧迫,却藏着与肿瘤“分秒必争”的较量。在河南省率先实行以身体部位划分的亚专业分组,全面引进高端放疗设备,建立领先的专家人才团队,诊疗实力和学术影响力长期处于国内同类医院前列等,经过近50年的努力奔跑,河南医院一直在全力打造让老百姓放心的肿瘤放射治疗“高地”。
-
每天2包烟,膀胱长肿瘤!医生巧用回肠,再造“人工膀胱”
“医生,这尿怎么红得像酱油?”每天两包烟,烟龄35年的51岁企业高管杨先生,因持续一周血尿入院。经检查,发现膀胱后壁近三角区长出一颗4厘米的菜花样肿瘤,侵犯肌层但未突破膀胱外膜。
-
上海龙华医院落子中原!中医肿瘤“国家队”郑州开诊,让河南患者减少跨省求医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河南医院(河南省中医院五龙口院区、河南省中西医结合肿瘤医院)计划于9月17日正式开诊运营。
-
河南省肿瘤医院两项研究成果改写中国诊疗指南
日前,河南省肿瘤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河南医院)乳腺科主任刘真真团队在HER2阳性乳腺癌治疗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其牵头完成的两项临床研究成果相继被国内权威指南采纳,为乳腺癌患者提供了更高效、低毒的治疗新选择,显著提升了治疗效果与生存质量。
-
设备重启、技术突破 河南省肿瘤医院两位医生将腹腔镜技术落地厄立特里亚
在非洲东部的红海之滨,一台沉寂多年的医疗设备重新运转,一项久违的外科技术重回手术台。两位医生,用一双手、一身技艺,在资源匮乏的异国土地上,把“不可能”变成了“可以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