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 大众健康

大众健康

名医说节气 | 小暑养生 健康一夏

河南健康网 2023-07-071179486

  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暑,有炎热之意,小暑即为小热,小暑之名源于气温的变化,表示酷暑即将来临。小暑开始进入伏天,虽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但紧接着我国多地开始进入雷暴最多的时节,空气湿度逐渐增大。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

  中医里的小暑

  小暑时节炎热,人体消耗大,所谓“无病三分虚”,会有精神疲惫、口苦苔腻、胸腹胀闷等征象,所以此时强调解热防暑,补充体力。

  暑乃夏季的主气。暑为火热之气所化,暑气太过,伤人致病,则为暑邪。暑邪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发生于夏至以后,立秋之前。故《素问·热论》说:“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

  暑邪致病,有伤暑和中暑之别。起病缓,病情轻者为“伤暑”;发病急, 病情重者,为“中暑”。

  那么在小暑时节该如何养生,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张国海为您支招健康度夏!

  张国海 主任医师

  主任医师,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南省名中医师承教育项目(青苗人才)指导老师、李发枝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负责人、河南省中医药学会方剂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擅长治疗:使用经方治疗内科疑难杂病,对白塞病、复发性口腔溃疡、过敏性鼻炎、难治性咳嗽、哮喘、胆囊炎、乙肝、肝硬化腹水、消化性溃疡、糖尿病及并发症、下肢血栓性静脉炎、干燥综合征、黄褐斑的治疗。


  暑邪的致病特点

  【第一:暑性炎热】

  暑为夏月炎暑,盛夏之火气,具有酷热之性,火热属阳,故暑属阳邪。暑邪伤人多表现出一系列阳热症状,如高热、心烦、面赤、烦躁、脉象洪大等,称为伤暑(或暑热)。

  【第二:暑性升散】

  升散,即上升发散之意。升,指暑邪易于上犯头目,内扰心神,因为暑邪易人心经:散,指暑邪为害,易于伤津耗气。暑为阳邪,阳性升发,故暑邪侵犯人体,多直人气分,可致腠理开泄而大汗出。汗多伤津,污液亏损,则可出现口渴喜饮,唇干舌燥,尿赤短少等。在大量汗出同时,往往气随津泄,而导致气虚,故伤于暑者,常可见到气短乏力,甚则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之中暑。中暑兼见四肢厥逆,称为暑厥。暑热引动肝风而兼见四肢抽搐,颈项强直,甚则角弓反张,称为暑风(暑痫)。暑热之邪,不仅耗气伤津,还可扰动心神,而引起心烦闷乱而不宁。

  【第三:暑多挟湿】

  暑季不仅气候炎热,且常多雨而潮湿,热蒸湿动,湿热弥漫空间,人身之所及,呼吸之所受,均不离湿热之气。暑令湿胜必多兼感。其临床特征,除发热、烦渴等暑热症状外,常兼见四肢困倦、胸闷呕恶、大便溏泄不爽等湿阻症状。虽为暑湿并存,但仍以暑热为主,湿浊居次,非暑中必定有湿。暑为夏季主气,暑邪为患,有阴暑、阳暑之分。暑邪致病的基本特征为热盛、阴伤、耗气,又多挟湿。所以,临床上以壮热、阴亏、气虚、湿阻为特征。

  小暑饮食

  在中医学中,湿为阴邪,其性趋下,重浊粘滞,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食疗药膳以健脾养胃、清热解暑为宜。

  薏米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是我国古老的药食皆佳的粮种之一。在《养生智慧》中认为薏米性寒,入脾肺肾经。具有健脾、补肺、清热、渗温的功能,对平衡血压和血脂也有好处。

  《本草纲目》中提及薏米“健脾益胃,补肺清热、祛风胜湿,养颜 驻容、轻身延年”。

  而薏米的吃法有多种多样,民间多是用来煮粥。由于是后来居上的保健食品,所以其制作方法多。一般说来,都是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配着其他保健原料煮粥补养。

  来源: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编辑:刘斐斐   审核:荣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