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种“拒绝躺平”的病→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
近几个月来,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小儿外科陆续收治了几位8到15岁的小朋友,他们身形瘦瘦高高,却都被腹痛、呕吐所折磨,经过小儿外科李付奎主任与科室主管医生的追根溯源,抽丝剥茧,他们被陆续确诊为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
这几位小朋友在小儿外科接受了胃肠减压、对症治疗、变换体位等一系列保守治疗方法治疗后,腹痛、呕吐的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免除了手术的痛苦,现均已出院。
什么是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
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又称良性十二指肠淤滞症、十二指肠血管压迫综合征,成人、儿童均可发病。
小儿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的发病率为0. 13%~0. 3%,患儿年龄多为10~15岁,体型消瘦的儿童易发病,临床表现为慢性或间歇性腹痛、恶心、呕吐、厌食等非特异性症状,易被误诊为胃炎、消化道溃疡等。小儿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的发病基础为肠系膜上动脉、腹主动脉、十二指肠三者间的解剖关系出现异常。(如下图)
当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的夹角过小或间隙内组织明显减少,肠系膜上动脉压迫十二指肠明显,即可出现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它的病因是什么?
其病因可分为先天原因和后天原因,后天形成的原因主要有:
腰椎前凸畸形,脊柱与血管间的间隙变窄;
近期小儿体质量减轻,显著消瘦,腹膜后脂肪减少;
近期轴向增长过快;
肠系膜上动脉根部纤维化、硬肿、增殖肥厚等。
为什么说它是个“不能躺平”的疾病?
仰卧位时由于向后压迫症状加重,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的夹角减小,腹痛、呕吐等各项不适症状更加明显,而改变体位为膝胸位、侧卧、俯卧、前倾坐位或将双膝放于颌下等可使症状减轻甚至消失,且体位改变时症状减轻甚至消失为本病的特征性表现。
症状表现有哪些?
小儿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
慢性小儿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临床较常见,起始多表现为上腹部疼痛、饭后饱胀、呕吐胆汁样内容物等高位肠梗阻症状,因病程较长,多数患儿伴有消瘦、营养不良,严重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脱水甚至休克。
急性小儿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临床较少见,表现为不明原因的大量呕吐,常规药物治疗无效,常反复发作,如症状长期无改善,可引起急性胃扩张、肠坏死、十二指肠穿孔、上消化道大出血、门静脉血栓和门静脉积气等严重并发症。
如何治疗?
保守治疗 保守治疗措施包括禁食、胃肠减压,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及营养支持治疗,可改善患儿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治疗后患儿症状改善,可给予流质饮食,少食、多餐,并在进食后改变体位;如症状无复发,可逐渐增加饮食量、减少进食次数。
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无效的患儿需行手术治疗解除十二指肠梗阻。
来源: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编辑:王梦圆 审核:荣强
- 上一篇
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李海超荣获第五届国际NOSES经典手术视频大赛二等奖
近日,第五届国际NOSES经典手术视频大赛华中赛区比赛在安徽省合肥市举办。通过前期层层选拔,来自华中赛区多家医院的十三名参赛选手展开激烈角逐。驻马店市中心医院肛肠科李海超凭借精湛的手术技术、出色的手术演示能力获得二等奖。
- 下一篇
打“飞的”回国看病!这份跨越10000多公里的信任 我们不负所托
50岁的黄先生定居在加拿大,在半个月前的体检中,检查结果为左侧肾上腺肿瘤,肿瘤直径约5cm,医生建议手术治疗,可加拿大的医疗体制与中国完全不同,手术需要预约、排期,黄先生被告知手术至少需要排队3—6个月。黄先生跨越千山万水回到家乡,来到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泌尿外二科就诊。